close

布農族原名Bunun。本意為「人」的意思。

傳統布農族人把宇宙分為三界:即自然(Dihanin)、萬物精靈(Hanidu)、人(Bunun);布農族的祖先自認該族為大地唯一的「人」,其餘皆為異類或精靈。

布農族是臺灣島上九大原住民之一,布農族語言系統屬於南島玻里尼西亞語系,民族體型是歸屬於原馬來群(Poto Maiayo)。十七世紀初,布農族就已住在臺灣島上一千至二千三、四百公尺高的山區生活,是東南亞土著族群中,住在最高地區的一族。布農族蟠踞範圍北自「能高越」(今台中霧社初音間之中央山脈橫斷道路)起,南至「知本山主幹」(今屏東霧臺台東知本中間中央山脈橫斷道路)之高山地帶,西與賽夏族及阿里山鄒族為鄰,東至中央山脈的東麓及太麻里的東海岸部份地區。在臺灣原住民諸族之中,布農族的生活環境因地形因素,總是遠離外族統治者的主要交通路線,因此同化於外來文化的程度最淺也最慢,而且布農族生性剽悍、順應性低,常造成外族統治時代「理蕃」上的一大難題;日據時代該族亦是臺灣島上最後歸順日本的臺灣原住民。

根據布農族的口傳歷史:布農族在臺灣最早是居留於台灣西部平原土地之上:Take Banuath〔巒社群人〕說他們的居住地是在Lkaan 〔羅卡安〕。Isi Bukun〔郡社群人〕說他們的居住地是在Linpao「林埔」、Linkipao「林已埔」、Taulak「斗六」及Lamtao「南投」等地。上述地方可能是現今彰化縣的鹿港、南投縣的竹山、斗六及南投等地方。

早期居住地或因遭到洪水、雷火、地震、颱風、傳染疾病等自然天災的侵襲,或為了尋求新的獵場及耕地,或因漢人以及臺灣原住各族的侵入,他們離開平地進入佈滿毒蛇猛獸、深不可測的中央山脈,亦在無意有意之間,從事台灣森林的開發工作。

最初布農族往上選擇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的卡社溪、郡大溪、丹大溪和巒大溪等二岸居住下來。之後,布農族並未定居下來,約在十八世紀初葉,布農族開始越過中央山脈向東南方及南方移動,稍後又轉向西南及南方移動。從歷年來專門研究臺灣土著諸族的中外學者們發現布農族曾因追尋獵物的足跡及肥沃的耕地,出現二次大規模的歷史性種族移動:

第一次的路線是由中央山脈玉山的北側往西移動;其主導的布農族社群至今仍待考證。

第二次的路線是由中央山脈西側往東,穿越拉庫拉庫溪〔今花蓮縣卓樂溪〕之「八通關越」南下,向臺東新武路溪流域,再經「關山越嶺」線進入北絲龜溪一帶。同時再翻越中央山脈進入高雄縣境,分佈荖濃溪上游一帶(高雄縣桃源鄉);其主導的布農族社群為Take Vatag「丹社群」、Take Banuth「巒社群」、Isi Bukun「郡社群」等三個社群。長期的移動,使布農族群成為臺灣原住諸民族中,活動率最強,移動率最頻繁的社群。布農族群的活動範圍及分佈區域,僅次於北臺灣的Tayal「泰雅族」。

一九三五年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系研究室出版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一書中,除稱許布農族為「高山縱橫者」外,並依語言聲調及祭典儀式的差異將布農族分類出六大社群:即Take Banuao『巒社群』、Take Bakaha『卡社群』、Take Todo『卓社群』、Take Vatan『丹社群』、Isi Bukun『郡社群』、Takopulan『塔科布蘭群』。

茲將上述社群早期於中央山脈移動和分佈情形敘述如下:

巒社群『Take Banuao』:

從口傳歷史、古老風俗及舊紀史料記載判斷,巒社群可能是布農族之始族。早期該部族進入深山之後,散居於中部濁水溪上游之巒大溪流域,並建立十二個部落。巒社群可能在十八世紀末葉到十九世紀初葉,因人口增加,又農作物累年歉收,於是利用出獵之際探尋肥沃的新耕地,終於翻越玉山連峰的稜線,向花蓮的拉庫拉庫溪流域〔今花蓮縣卓樂溪〕移動,並獲得新的耕地和獵場,後因上游地區常受北鄒族的襲擊,於是轉向中游發展,然而該處有阿美族人與之爭地,幾番交戰之後,逐漸將阿美族人逼退到下游之山麓地帶(今玉里、光復、富里一帶)。

後來外在環境的因素,巒社群人又慢慢往下游遷移,但是卻碰到台東卑南族人的強力抵抗和襲擊,並將該部族封鎖在拉庫拉庫溪流域相當長的歲月,致使該部族無法繼續擴展勢力範圍,被封鎖期間,布農族另一部族郡社群人,已遷移新武路溪流域及鄰近區域,此舉更將巒社群人南下的發展路線完全阻隔中斷。

丹社群『Take Vatan』

根據口傳族譜的推算,約在二百七十年前,巒社群的一支氏族Tanapima,因人口增多,耕地不足以致食物不足的情況下,Tanapima氏族中一位名叫Vatan者,來到濁水溪支流之丹大溪居住,以後就成為丹社群人的始祖,並以始祖的人名和老部落(Atsan Vadan)的名稱為社群名稱(Take Vatan)。丹社群的社會型態、組織和巒社群大同小異;但在某些祭典儀式上,丹社群人的作風更為保守,不會因地適宜的改變祭典風俗。

約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葉,丹社群人開始集體越過中央山脈向今花蓮縣境之太平溪中游流域,並選擇靠近山腳的高地定居。丹社群的祖居地丹大社與花蓮縣太平溪中游流域之間,依地形觀之,不但互為媲鄰,移動的路線更沒有太多的惡水險峻,所以遷移的速度流暢迅速,是布農族最早移居花蓮縣境的社群,因此,丹社群在花蓮境內曾經擁有龐大的領土。

卡社群『Take Bakaha』又稱大社群。

卡社群人和卓社群人一樣,都是不太移動的社群,因此活動的範圍有限,也因此在該社群保有布農族最傳統的文化和生活習慣。

卡社群人是巒社群的一大氏族,分出之後,定居於治茆山麓之寄味子社,後來為了耕地及獵場竟與始祖巒社群人發生數次戰鬥,稍後北上越過丹大溪至卡社溪下游溪岸建立祖居卡社Asan Bakha 居不多時,社群中一位男子名叫Todo者,移居濁水溪上游之定居,自立為卓社群。卡社群現居住南投縣信義鄉內,包括地利村(Tamarowan)、雙龍村(Isiyan)、潭南村(Isiloa)等三村。

卓社群『Take Todo』:

卓社群是再由卡社群的祖居卡社分離出來的社群,由一位男子名叫Todo者,移居濁水溪的最上游定居,自稱Saitakan,意即住在竹林的人,外人稱之為「干卓萬蕃」,社群名稱及祖居地卓社Asan Todo皆取用始祖的名諱。

卓社群人本有往北發展的意願,然遇到北方泰雅族的強力抵抗,至使卓社群人始終局限於祖居地而無法遷移或擴展領土,卓社群是住在布農族領域最北疆的社群,亦是未曾遷移過的社群。

塔科布蘭群『Takopulan』:

又稱蘭社群。蘭社群人先天上人數本已稀少,又長期與北鄒族達邦人生活在一起,因此固有文化、生活型態幾乎殆盡,從塔科布蘭群人身上實在看不出布農族的影子。

根據北部鄒族的說法(亦有人認為該族是北鄒族與布農族的混血種),塔科布蘭群的祖先原居住於玉山的Patunkulan(意即山凹地帶),然後越過關山嶺橫斷道路,遷到荖濃溪岸,南鄒族\ul 沙阿魯阿人居住的上游(今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與復興村間之台地),居住一段歲月之後,最後遷至臺灣中央山脈中南段生活而被北鄒族人所同化。

又,南部郡社群人傳說塔科布蘭群人本是該社群Isibabanal大氏族的小氏族,從Isibabanal大氏族祖居地遷移至東部新武路溪沿岸地方之暇末(又稱哈比斯;今台東縣海端鄉下馬村對面山麓),後來又遷至臺灣中央山脈中南段生活,最後被北鄒族人所同化。

南鄒族內也傳說塔科布蘭群人曾經住過荖濃溪岸和楠梓仙溪岸(高雄縣三民鄉及桃源鄉境內)等地方,而且一度人口眾多、武力強盛,對周圍的民族具有很大的威脅性;後來可能染上天花、肺病等傳染病,人口驟減,加上其他種族的侵害,實力逐漸衰微,以至幾近滅亡。

郡社群『Isi Bukun』:

郡社群人自己不承認該社群是自巒社群衍生出來之布農族人,郡社群人從平地進入山地的路徑也與巒社群人不同,傳說他們遠在卡社群人自巒社群分出定居卡社之前,就住在巒大溪及陳有蘭溪流域(卓社群居住地南端),因天災人禍而遷移至郡大溪岸之郡大社。在郡社群人的傳說中,西邊的鄒族是該社群始祖Bukun的弟弟Tappan的後代。

十八世紀末葉,由於人口增多,耕地及獵場明顯不足,郡社群人一方面越過郡大溪及陳有蘭溪向南邊之東埔社殖民,一方面約與巒社群遷移拉庫拉庫溪流域之同時,翻越玉山進入拉庫拉庫溪上游(今花蓮縣卓溪鄉境內)建立部落基地,約在十九世紀初,再沿中央山脈南下,在新武路溪上游(今南橫公路利稻村、霧鹿村一帶)建立部落,並開始擊退當地之原住民族南鄒族及下三社之排灣人,郡社群人在二百五十年前即已侵佔新武路溪中、下游之葉巴富、轆轆、沙克沙克等地(今台東縣海端鄉境內)。

十九世紀後半葉,部份郡社群人直接由越過關山越嶺南下向荖農溪流域(高雄縣桃源鄉境)及內本鹿(今藤枝、馬里散山一帶)地方殖民,並壓迫趕走當地南鄒族人,強佔該族之獵場拉固斯(今高雄縣桃源鄉樟山村和桃源村一帶),建立「拉婆蘭」、「拉固斯」等部落,不久之後又向東邊魯凱族曼大浪社的獵場巴力散(今高雄縣桃源鄉籐枝、二集團一帶)擴展,後來又繼續向曼大浪社獵場的北絲閨溪上游殖民,最後,郡社群又向荖濃溪上游遷移。

六個社群以巒社群、塔科布蘭社群、郡社群建立最早,丹社群及卡社群同時自巒社群分支出去,而卡社群再衍生出卓社群來。

布農族各社群名稱以三種方法來定名諱:

一、以祖先名諱:如卡社群『Take Bakaha』、丹社群『Take Vatan』、郡社群『Isi Bukun』等。

二、以第一次定居的地名:如卓社群『Take Todo』。Todo是卓社群自卡社群分出來時最初的遷移地名。

三、自稱:如塔科布蘭社群。由於塔科布蘭社群居住於阿里山附近,他們自稱Takopulan(塔科布蘭)人,與鄒族的Saviki社為鄰,現以完全被鄒族同化,因此布農族實際上僅有五大社群。

又研究臺灣原住民族近廿年之日本籍地理學及人類學者鹿野忠雄,又曾以各社群之語言差異、文化習俗及祭儀執行上的繁簡將布農族分為:

北部布農族:包括卓社群『Take Todo』、卡社群『Take Bakaha』。

中部布農族:包括丹社群『Take Vatan』、巒社群『Take Banuao』。

南部布農族:包括郡社群『Isi Bukun』等三大社群。

(以上資訊轉貼來源為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